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,着力提高市域本质安全韧性水平,健全城市安全风险全量闭环智控体系配资网站大全,迭代升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模式,完善城市安全应急机制。
\n水,是城市的“生命线”。如何保障城市供水安全?重庆积极探索出了“城市供水全周期管理”应用。
\n“面对今夏高温天气带来的用水挑战,‘城市供水全周期管理’应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”重庆市城市管理局供节水处相关负责人介绍,这套由重庆市城市管理局牵头开发的应用,构建了全时全量全域监管体系,推动城市供水管理从“经验决策”向“数字治理”跨越,并获评2024年数字重庆建设优秀成果铜奖。
\n“城市供水全周期管理”应用大屏。
\n全域感知
\n实时监测城市“水脉搏”
\n重庆作为山地超大城市,供水系统复杂多变。
\n“过去供水管理多是碎片化、经验式的,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再被动处置。如今,数字技术正在改变这一现状。”相关负责人介绍,“城市供水全周期管理”应用通过重构管理体系,梳理形成了规划建设、供水运行、节水管理、协同处置、效能评估5大数字化场景。
\n同时,依托IRS一体化数据平台横向融跨13个部门、纵向贯通中心城区8家供水企业,归集供水管网数据18000余公里、动态数据5480万条,构建了全覆盖的监测网络。
\n水厂供水工人巡检生产线。
\n“我们对全市21个水厂实现了全面的在线监管,水厂的所有生产数据都是及时上传的,每几分钟就会刷新,确保了城市供水状态的实时可知可控。”相关负责人表示,应用系统通过物联感知设备实时监测水质、水压等关键指标,实现了从“源头到龙头”的城市供水全周期闭环管理。即使是高温天气下的用水高峰,也能对供水水质、水量和水厂负荷实现实时监管。
\n从水源到水厂,从管网到用户龙头,数字技术正在为重庆市民的用水安全保驾护航。
\n智能研判
\nAI助力提高应急响应效率
\n面对高温天气带来的用水压力,系统的智能研判功能显得尤为关键。
\n“我们建成了全国首个山地超大城市供水水力模型,部署了AI爆管智能体等专业模型。” 相关负责人说,这些模型能够通过实时数据,自动分析停水影响范围、预计维修时长、自动形成处置方案。
\n举一个例子,渝中区上清寺街道嘉西村社区出现500毫米管径供水管道爆管,信息很快通过三级治理中心汇报给相关部门,在多方协同抢修处置下,仅用5小时完成抢修任务恢复供水。其中,“城市供水全周期管理”应用发挥了显著作用。
\n管道工人抢修供水管网。
\n当爆管事件发生时,应用系统会根据管网关阀智能算法,确定最小停水区域并智能匹配处置预案,大大提高了应急响应效率。在管道抢修环节,应用会根据爆管位置进行AI智能分析,明确需要调配的物资和协同处置单位,确保最短时间内进行应急处置。抢修完成后,系统还会综合分析管网水龄、水质的变化,结合影响区域情况,形成水质安全方案,保障供水安全平稳运行。
\n管道工人巡检供水管网。
\n协同调度
\n高峰供水调配效率大幅提升
\n高温天气下的供水保障需要多部门协同作战。重庆市城市供节水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,“城市供水全周期管理”应用与三级治理中心打通,可以实现多部门信息资源的共享。
\n“当发生应急事件时,可以通过三级治理中心调度气象、水务、环保等多个部门的资源。”该负责人举例说,比如气象信息、水利部门的原水情况、环保部门的水质监测等,形成了协同处置的合力。
\n此外,应用系统还构建了“区县+水厂”两级评估体系,设置46项效能指标优化管理流程。建立山地城市跨区调度系统,通过全天候在线预警,使高峰供水时段调配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。
\n水质检测人员检测管网水质。
\n前段时间,重庆高新区通过“城市供水全周期管理”应用模拟了一次水厂发生超负荷运行的情况,系统分析后提出应急调水方案,整个流程在十分钟内顺利完成。这种高效的协同调度机制,为高温天气下的供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\n目前,“城市供水全周期管理”应用已覆盖全市41个区县,日均处理数据20万条,形成以“数据流驱动业务流”的新型治理范式。
\n在持续的高温天气考验下,这个“智慧大脑”正持续守护着从水源到龙头的供水安全,为超大城市供节水现代化治理提供了“重庆样板”。
\n上游新闻记者 刘波 王淳配资网站大全
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